14.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反汗出恶风者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
18.喘家,作桂枝汤加厚朴、杏子佳。
20.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
本条讲服药后大汗淋漓,伤阳损阴,阳虚不能化气,故小便难;津液不足,四肢失去温煦滋养,故觉四肢拘急而活动不能自如。此处是阴阳俱伤而以卫阳虚为主,故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,扶阳固表。
21.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
22.若微恶寒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。
脉促:脉象急促有力,不是脉来数而时有一止。本节简述了太阳病误下,表证不解,邪陷胸中,胸阳受挫,治疗大法是解肌祛风,兼通胸阳或温经复阳,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。因芍药酸敛阴寒,非胸阳郁遏所宜,故去之以利宣通胸中阳气;桂枝去芍药加炮附子,取其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,表里双解。
23.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25.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疟疾的概念自《内经》即很明确,即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起的,以恶寒壮热,发有定时,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
23、25条最后一句均有表证不解、不得汗出,不完全是桂枝汤证,但表邪已微,或病已数日,或已经汗法,又不宜麻黄汤峻发。故二方合用,但用药剂量不一样,均为发汗轻剂。
27.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。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
27条文字过简,理解不易,章虚谷说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接着热多寒少来说的,胡希恕解释不可发汗为不可麻黄汤发汗。本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对比,药物多了一味石膏,少一味杏仁,兼清里热。
28.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43.太阳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。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