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3】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
【25】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
【27】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

动脉血管有两种神经,一司扩张,一司收缩。太阳病之始,浅层动脉收缩而不扩张者,为伤寒,扩张而不收缩者,为中风。其后两种神经交互兴奋,则血管时而扩张,时而收缩。当其扩张时,热血达表,则不恶寒而但发热,当其收缩时,肌表不得血,则复恶寒,是即往来寒热之少阳病。今得病八九日,正当少阳期。如疟状发热恶寒,亦似少阳之往来寒热,然少阳当有呕证,今其人不呕,明非少阳也。病亦有不经过少阳,由太阳径传阳明者,则八九日正当阳明期。然阳明当恶热,今则恶寒,阳明当有里证,今则清便自可,明非阳明也。若是者,皆因桂枝证经久失治,故八九日尚未痊愈,又因本属不传之病,故始终太阳,不传为少阳阳明。其时浅层动脉时时收缩,可知时时闭汗,故不宜专任桂枝,亦须兼用麻黄。病既向愈,故药剂宜小。若是者,本条之桂麻各半,二十六条之桂二麻一,二十八条之桂枝二越婢一,可以择而用之。

面色反有热色者,就是脸色发红发赤,这病还没有解掉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因为不能得汗出,所以身必痒,宜”桂枝麻黄各半汤”,此条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,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足够的津液,体力很够,才能去发汗,病人脉很微弱,代表病人津液都没了,本身身体很虚,再去发汗,他会更虚弱,面色反有热色者,还有热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去掉,代表还需要服药,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,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,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,停在皮肤下方,风吹一吹,皮肤毛孔封到了,就开始痒了。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没事,风吹皮肤会痒的,其实在痒的时候,发微汗就可以了。张仲景设计”桂枝麻黄各半汤”,此汤发汗的时候,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,只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,所以会用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,一定有发痒的现象,就是表汗没有发透,光用桂枝汤,力量达不到皮肤,这就把麻黄拿出来了,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
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区分:
如果病人发热发冷的时候差下多,发热一个小时完就开始发冷一个小时,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如果病人发热的时候比较多,发冷的时候比较少,代表病人的元阳很足(免疫系统足),这时桂枝加重,麻黄减少,所以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
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变方,杏仁换石膏。我们讲太阳病,恶寒是一个主要的证候。这个寒少说明表要解了,但是热不退,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。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,脉洪大,而这个脉微弱。“此无阳也”,这个“无阳”就是亡失津液,气血俱虚,所以“不可发汗”,因为发汗最耗伤津液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
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?还发热恶寒,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。这也是个发汗药,但是它不大发汗。
越婢汤里麻黄用六钱。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,要发水气,麻黄非重用不可。那么在桂枝二越婢一汤里麻黄用量相当轻,他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,不到一钱,那是很轻了。这个桂枝汤用的是四分之一,所以桂枝汤用的相对较多,但是也比较少。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,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。
那么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,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。这个方子既有桂枝汤加麻黄,可以出点汗,但是又配伍石膏,出汗也不大,所以它清肃表里,能够去里热,因为有石膏的关系,也能稍稍解外,有微量的麻黄,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。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,桂枝汤证比较多。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,因为还有热,所以稍用点石膏,这个石膏量也不重。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,搁到一起,每一个药只十八铢,古代度量衡二十四铢是一两。那么古人的一两呢,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,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。所以这个药量非常的轻,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,所以“不可发汗”专指的是麻黄汤。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。
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,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。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,这两个证候相合,大致差不了多少,但是不可大发汗,全是小发汗法,药量都特别轻。桂枝二麻黄一汤呢,是桂枝汤证多,而麻黄汤证少,也是小发汗法。桂枝二越婢一,其力紧,桂二麻一,其力慢,桂麻各半,在紧慢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