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留言本
关于我
Search
1
通达信主图叠加BOLL-M公式代码
7 阅读
2
太阳蓄血证
6 阅读
3
非公开发行和定增的区别与联系
6 阅读
4
理正深基坑计算总结
5 阅读
5
三大VPS主机商推荐
4 阅读
网站
投资
中医
杂记
登录
Search
标签搜索
股票
岩土
伤寒论
潜意识
VPS主机
AutoCAD
生活
环境
typecho
气血
学车
经济危机
旅行
房地产
针灸
魔方
demofree
累计撰写
46
篇文章
累计收到
1
条评论
首页
栏目
网站
投资
中医
杂记
页面
留言本
关于我
搜索到
10
篇与
中医
相关的结果
2023-05-14
甘草干姜汤
29、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干,烦燥,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(炙) 干姜二两(炮)注:康冶本为干姜三两。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此与桂枝证相似,但脚挛急不似。考少阴之脉,斜走足心,上股内后廉,凡辨证当于所同处,得其所独。今据此挛急之一证,便知太阳之标热,合少阴之本热,为阴阳热化之病,热盛灼筋,故脚挛急。并可悟脉浮自汗,小便数,皆系热证。即有微恶寒一证,亦可知表之恶寒渐微,则里之郁热渐盛,其与桂枝证貌虽相似,而实悬殊,医者反与桂枝汤攻其表,此误也。病人阳盛于内,得此辛热之药,《周易》谓:亢龙有悔,阳亦外脱而亡,便见厥:证水涸而咽中干,水火离而烦躁,水逆而吐逆者,此时投以苦寒之剂不受,惟以干姜炮黑,变辛为苦,同气以招之,倍用甘草以缓之,二味合用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从冶之法复其阳。
2023年05月14日
1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5-07
太阳蓄血证
106、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太阳病未好,出现传里而发生阳明病,临床也有瘀血和里热在少腹相结,叫“热结膀胱”,又名“太阳蓄血证”,瘀血不仅停留在少腹,还引起脑系的精神病,瘀血冲击大脑,因此“其人如狂”。血不是新鲜血液,而是指脓血、血块、陈旧性的凝血块、暗红色的血便或青黑色水、感染性渗出液等。血自下,是指从阴道、肛门、尿道排出的脓血等,所以才能“下者愈”。另外一种形式需要用逐瘀之剂治疗,使体内的瘀血从阴道、肛门、尿道排出。本方为调胃承气汤,加上治上冲的桂枝、祛瘀血的桃仁。康冶本里是桃仁承气汤,宋本写桃核承气汤,一般临床上治疗都是用桃仁,还不是用桃核,桃核是仁外边带果皮的,应为桃仁承气汤。
2023年05月07日
6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5-07
太阳蓄水证
71、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太阳表证仍在,未尽之邪,兼入太阳之里,膀胱者,太阳之里也,气化功能失司,既无以通利小便,亦不能水津四布,故有小便不利、消渴等,谓之蓄水证,用五苓散化气行水,兼解外邪。72、发汗已,脉浮数,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73、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74、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127、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
2023年05月07日
2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14
麻黄汤证及禁忌
3、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35、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36、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。37、太阳病,十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,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51、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52、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46、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,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47、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55、伤寒,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49、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,若下之,身重,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50、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何以知然?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83、咽喉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84、淋家,不可发汗,汗出必便血。85、疮家,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发汗则痉。86、衄家,不可发汗,汗出,必额上陷脉急紧,直视不能眴,不得眠。87、亡血家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而振。88、汗家重发汗,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疼,与禹余粮丸。89、病人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蚘。
2023年04月14日
1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11
桂枝汤证加减
14.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反汗出恶风者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18.喘家,作桂枝汤加厚朴、杏子佳。20.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本条讲服药后大汗淋漓,伤阳损阴,阳虚不能化气,故小便难;津液不足,四肢失去温煦滋养,故觉四肢拘急而活动不能自如。此处是阴阳俱伤而以卫阳虚为主,故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,扶阳固表。21.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22.若微恶寒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。脉促:脉象急促有力,不是脉来数而时有一止。本节简述了太阳病误下,表证不解,邪陷胸中,胸阳受挫,治疗大法是解肌祛风,兼通胸阳或温经复阳,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。因芍药酸敛阴寒,非胸阳郁遏所宜,故去之以利宣通胸中阳气;桂枝去芍药加炮附子,取其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,表里双解。23.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25.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疟疾的概念自《内经》即很明确,即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起的,以恶寒壮热,发有定时,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23、25条最后一句均有表证不解、不得汗出,不完全是桂枝汤证,但表邪已微,或病已数日,或已经汗法,又不宜麻黄汤峻发。故二方合用,但用药剂量不一样,均为发汗轻剂。27.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。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27条文字过简,理解不易,章虚谷说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接着热多寒少来说的,胡希恕解释不可发汗为不可麻黄汤发汗。本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对比,药物多了一味石膏,少一味杏仁,兼清里热。28.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43.太阳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。
2023年04月11日
1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07
桂枝汤辩证
2.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12.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13.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15.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,若不上冲者,不得与之。16.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17.若酒客病,不可与桂枝汤,得之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19.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24.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。初服桂枝汤,何以会发烦?乃风邪太甚,不仅在卫而且在经,正邪交争较剧,邪郁不解而致烦,需借助针刺之法以泄经气。42.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44.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45.太阳病,先发汗,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,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技汤。53.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54.病人藏无他病,时发热,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,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56.伤寒,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,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;若头痛者,必衄,宜桂枝汤。 小便浑赤,是热已在里,既有头痛发热之变,又有里热,与承气汤下之;若小便清白,是热尚在表也,既有不大便之里,仍属表邪,宜桂枝汤解之。然伤寒头痛不论表里,苦头痛者,是热剧于营,故必做衄,衄则营热解。57.伤寒发汗,已解。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95.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,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
2023年04月07日
0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06
小孩子开天河水退烧的方法
1、手少阳三焦经为阳经,在手臂外侧中间。其中手腕关节正中间有凹洞,为阳池穴。阳池穴往上二寸叫外关,在外关穴揉二、三下,往外推手掌背到末梢,天河水就过来了。2、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,在手臂内侧中间,手掌心处为劳宫穴。与三焦经的阳池、内关对应的分别是大陵、内关,大陵穴在手掌横纹头中间,大陵穴上二寸为内关,上三寸为间使,上五寸是郄门。让小孩子的手握拳,中指头触及的地方正好是劳宫穴,轻轻揉中指并往前推,烧就退了。3、如果情况比较严重,烧没有退,按照上边开了天河水以后,男孩子有寒证就从三关往上推,所谓三关是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的三个关节,这可以去寒;反过来是热证就往下推。如果是女孩子,反过来推就可以了。4、最后开了天河水还要记得关掉,按到间使穴一揉,天河水就散掉了。
2023年04月06日
0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05
《伤寒论》第7条
第七条: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 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:发于阳者,病在阳之经也。以寒加阳,阳气被郁,故发热而恶寒。发于阴者,病在阴之经也。以阴加阴,无阳可郁,故无热而但恶寒耳。 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:发热恶寒是发于太阳病;无热恶寒是发于少阴病。 以上两种说法,一个认为代表三阴三阳,另一个是更具体到太阳、少阴,意思都是差不多的,但放在后半句就不太对了。发于阳七日愈,阳明、少阳病都没有这种说法;发于阴六日愈,不管是太阴、少阴、厥阴就更不对了。 《医宗金鉴》:病谓中风、伤寒也。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,是谓中风之病,发于卫阳者也。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,是谓伤寒之病,发于荣阴者也。太阳中风是风寒伤卫,卫气外泄,营不守卫,桂枝的主要作用就是辛温助阳;太阳伤寒是风寒闭表,卫阳被遏,营阴郁滞,麻黄的作用就是发汗解表。按照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,但实际上不管太阳中风还是伤寒,都是既伤营又伤卫。 倪海厦《人纪伤寒论》说发于阳是指白天,发于阴是指晚上,难道白天发病就一定会发热,晚上发病就不会发热?这种说法不符合临床实际,小孩子晚上发热的有很多。 阳数七、阴数六之说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之词。生成数为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。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。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。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。”其大意为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,必阴阳合而后物方能化生。以天地代阴阳,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代天地间之一切物质;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代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之数;自一至五,等于孤阴、孤阳,不起变化。自五加一,乃起生化作用,其意为阳生者阴成,阴生者阳成。从五算起,以万物生于土的缘故,五加一为六,六为偶数,偶为阴,故云阴数六。五加二为七,七为奇数,奇为阳,故云阳数七。
2023年04月05日
1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04
气血生成
人身只气与血两者而已,总化于中焦,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。饮是无形的,本于天阳,主化气之物。气乃水之所化,凡饮水,皆属化气之物,气即水也。《素问 经脉别论》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。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”即三焦膀胱条所注水气往来之道路也,水化津液而四布,则五脏之经脉得其调养,乃并行而不悖也。食者有形之阴质,本于地阴,主化血之物。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,脉气流经……“浊”字是稠浓之意,非谓渣秽也,阴汁稠浓,腾布于上,得肺气之化则色白,妇人之乳汁是矣。妇人乳子,此法已供儿食,不能入心化血,则血无余,故月经停而不行。断乳之后,此汗上行入心,则化为血。女子二七,男子二八,任脉通,冲脉盛,天癸至。癸水发于肾系之中,从督脉下入胞中。女子之胞名血海,名子宫,以其行经孕子也;男子之胞名丹田,名气海,名精室。后天之血由冲任两脉导引而下行,以入胞宫,与天癸之水会合。女子以血为主,则水从血化而为经,每月一行;男子以气为主,则血从水化而为精。
2023年04月04日
0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3-04-03
水谷精微的代谢
我们吃进去的水谷进入胃之后,游溢精气直接经过脾的运化输送到肺,精微物质通过肺的宣发作用,并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,清中之浊通过肺的肃降作用,向下输送到肾,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使浊中之清再上升到肺向全身布散,浊者下降到膀胱化为尿液。 其它半固态混合物经过胃的腐熟功能下移到小肠,小肠具有分清别浊的功能,精微物质上输于脾,然后输送到全身;残渣糟粕(浊中之浊)通过大肠排出体外,剩余水分(浊中之清)经气化作用输送到膀胱,到达膀胱后的水还可以进一步气化吸收利用,所以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,不会浪费一滴水。
2023年04月03日
0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